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6|回复: 20

对一棵迎春树改作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一棵迎春树改作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论》中: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山水决》中: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
山,或幽、或秀、或险、或雄、或奇;水,或漩涡回流、或雄波急浪,远水托蓝、近水幽亭;树,或遒劲豪放、或潇洒飘逸。搜尽奇峰打腹稿,千里之山岂能尽奇,万里之水焉能尽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胸有丘壑,当然不是否定读万卷书,腹藏诗书,而是要正本清源。在盆景创作上如何做到随心所欲、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才能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法一行万呢?
    作为一个盆景人来说,如何做到善于发现桩材,包括干身的曲度、根的走向、伴嫁拖的位置、角度、结顶的方位,重心等等,这都考量创作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是创作者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更是美学中遵循的规律性东西。因为盆景是以文化修养为基础,美学理论为指导,造型技巧为手段的行为视觉艺术。也是美学雕塑、文学音乐、植物培养的综合体,与书画同源。素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的美誉。她不仅使我们领略到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树之美。而且创作者还运用“缩龙成寸、缩地千里、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把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名山大川浓缩于咫尺盆钵之中。以“一几一盆一景”之小,谱写岁月中和天地间之大气,她概括和再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更使我们感悟到三寸之峰,当千仞之高,或咫尺之钵,写千里之景的那种“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致”的遐思雅趣。
人生虽说漫长,但在盆景这一物种面前只是弹指间...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走弯路,加促作品早日成型,如何截桩与造型?如何立意构图等等,都是需要值得我们思考商榷的问题。
首先一点要善于发现原桩精华并充分利用,然后确定作品的创作主题,依据主题的要求进行立意构图。运用枝法、技艺、匠意为主题服务。
这里讲的立意分为两种:因材立意和因意选材。
因材立意是根据桩材的神态、气质、个性等特征来确定作品的主题。
因意选材是确定了作品的创作主题后,选取合适的桩材,来表现主题。  
盆景创作更是忌心中无数,操之过急,尽量做到自然美、造型美、意境美。
很多盆景在制作时不可能一次整形到位,需要分时间、分批次的慢慢调整。这个长期生长变换的特征,还贯穿整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不管树相将来是黛色涔天三千尺,还是古峰折柯尽染霜,枝干中总能折射出或坚韧或遒劲或顽强的人文精神。
直观图一,枝条经一年的放养的有些凌乱,脉络分辨不清。
图1.jpg
图二,把疯长枝简单修剪,截取顶枝,露出骨架。去掉顶枝的原因:一是顶枝基本死亡,整个枝头不到一公分的水线上有一小枝,难以养护成型。退一万步即使成型,那么左右平衡枝拖也要取舍,重新定芽蓄养。二是左右两大平行枝过于发达且在同一水平面上,显得尤为突兀,这也是顶枝老化衰退的重要原因。
图2.jpg
图三,不少师友提出:一去掉左托或者右拖;二用当年的嫩枝盘扎显得教条、呆板、没节律、缺乏美感;三树势重心过于右倾等等。
如果剪去左托就会不平稳有倾倒之意,这里之所以保留就是让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左托下一步还要回缩,现在与右拖略显对称且有争势之嫌。换而言之如果剪去右拖就会打破树相的险峻之势。中国书画讲究奇险。险出动感,出态势,出创意。
图3.jpg
图四,未来效果图,整体树相是左收右放,势随主干盘旋而升,顺势而动,产生动感,达到险中求胜的目的。左托起点缀作用,右拖、顶枝要重点培育。记得曾宪烨老师讲过:“造型要得势,要枝要夸张;忌平淡无奇,肿庸媚滑”。两害相权取其轻,斟酌再三,并与主人不谋而合而为之。用当年的嫩枝盘扎弯曲整形只不过是为了表现以后的树相“势”而已。树相有了,就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进行。 图4.jpg
只有主题鲜明、立意明确、截桩到位、定拖准确才能按部就班的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才能有效的大大缩短作品的成型时间。一孔之见,望师友斧正!
发表于 2015-10-26 2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彩!好教材!学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采,好教材,值得细细品味,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作
文中也提到曾老师,虽楼主在北方,却也是曾老师粉丝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chm 发表于 2015-10-27 08:40
好文好作
文中也提到曾老师,虽楼主在北方,却也是曾老师粉丝啊

您好老师,自从2010年学玩盆景开始,曾老师就是我崇拜的对象,俺是超级粉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伯虎后裔 发表于 2015-10-27 07:53
好文采,好教材,值得细细品味,认真学习!

谢谢老师鼓励,相互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兆利_F5KO0 发表于 2015-10-26 21:41
好文彩!好教材!学习。

感谢老师关注,相互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环环相扣,美文靓树,应是夫妇合力之杰作 多谢多谢!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2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四左右下枝在同一水平线缺乏动感,乱说的别见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嗅到了曾老师的文章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奇根雕 发表于 2015-10-27 21:49
图四左右下枝在同一水平线缺乏动感,乱说的别见怪

老师分析的很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榴桩主 发表于 2015-10-28 16:45
嗅到了曾老师的文章气息。

曾老师的超级粉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5-5-8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