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老师好!终于等到了曾老师您的开门授课 衷心感谢老师坦诚而毫无保留的教导,对于老师的盆景造诣和精到高超的设计艺术,学生仰慕己久,也一直在认真学习,我从九五年始订读<<花卉盆景>>B版,其实主要目的就是看老师的文章和桩材设计,当时每期必有老师详尽的桩材分析和超靓设计,学生总是再三重复温读学习,百看不厌,受益良多.在此再次谢谢老师.
我种山松历时已五 六年,开始几年只是积累经验,从寻桩 採挖 养桩促活 到努力揣磨岭南截枝蓄杆和缩枝逼芽的技法,一切都从零开始,开初挖的山松到现在留下来的不多,因无经验,死去一部份,桩型太差淘汰一部份,剩下的已有三至四个过渡,现在已慢慢懂得一些山松的习性和盆景技法在山松上的运用,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得到了一部份经验,挖的桩比当初也拉开了距离,所以现在试着画稿也都是用的新桩,照片上的松和学生所绘草稿,其实并不茅盾,我是对着原桩作图,有的枝条在照片上细长远离桩身,一个是照片的像差,二是养旺后有拉弯近身的基础和条件,另外,学生所绘的一些技托,是在原桩上有蚯蚓头一定能逼出新芽点的合适位置而添加.经过老师的点拨,我今后一定会更加认真地思考一系列原桩与绘稿的问题,再次衷心感谢老师的好建议,望日后能得到老师更多的教导
再致
敬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