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62|回复: 80

悬崖式盆景的深层次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8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以健 于 2016-3-21 16:46 编辑

               悬崖式盆景的深层次理解
                                     江门   新会      叶 以 健
      
       笔者向来喜欢悬崖盆景,经多年实践对其艺术渐悟理解,曾在有关杂志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观点。如:悬崖的“出土”、“下悬”、“走向”、“节奏”等作过实践总结,谈及体会(请参阅《中国花卉盆景》1997第1期、4期、7期、12期)。近日,鉴赏了吴成发先生及韩学年先生各自的悬崖盆景,对岭南悬崖盆景艺术加深认识,觉悟精华,试述如下:
       一、吴先生作品《闪存》(注:作品没命题,笔者模拟命题为《闪存》,日后以作者为准)。作品是一盆意境深渊的悬崖盆景,树种普通,但给人印象是一棵不同凡响的榆树,有奇特震撼感,其造型完全脱离地心吸力所致的跌落下垂,亦没有步步向上攀悬欲望,而是以多个高低不平,大小不同的“角”(转弯处小角度回旋,角弯锐利,好象动物的角。)组成。形成闪电般瞬间的能量爆发,其速度之快,只能用“闪”来形容,能量之大,以闪耀作为爆发的意境表达,这是能量转化为动感,可想而知。
      吴先生不取用以往的动感风吹手法那样直观的表达(如:柳格的《云重枝垂紫作荫》、《惊涛》请参阅【花木盆景】2008第1期58页),而是以内涵的意境神韵来表达动感的方式,不踝露,较含蓄。然而,神韵表达动感是抽象的,无形的,悟性因人襾异。有能量爆发就必然有储存,这是一个哲理,所谓蓄势待发。
     吴先生对这悬崖处理,不看重枯干、舍利、沧桑的历史遗韵和跌宕回旋的走向。相反,看重了完整无缺的枝干皮张,根头干枝走向利落,在“力度”的带动下(有关“力度”请参阅【花木盆景】2000第6期25页),树气极为流畅,无丝毫臃肿湿滞成份(如节瘤、窄脚、漏涧、疤痕增生等),算得上“靓仔树”范畴,有着良好的岭南盆景艺术传统格调,这些艺术底蕴,是无法言传身教的,只能伴随着艺术修养的提高,积蓄、储存到一定情度就会爆发,欲速则不达,这是笔者模拟命题“闪存”原因之一。
      再则,訉息科技时代,有一种储存卡叫“闪存”储存訉息速度快,容量大,故为“闪存”。笔者借题发挥,更能理解其艺术内涵的意境神韵表达。不知作者是否有不同看法(不同看法也属正常),我就是这样体会的,欣赏的。看了好作品,内心总是乐滋滋的,反复回味,其营养远超䏜“人参”(笔者是医生,营养分为肌体营养和精神营养,这里指精神营养。)。见原作图照1,模拟分析图2。  
    1,照片.jpg     2,照片.jpg       
                                图照1  《闪存》榆树  作者:吴成发                                                                                                                       图照2 《闪存》分析图解

       二、综观吴成发自成一格的悬崖作品与韩学年《云鹤仙骨》比较。各有千秋,反差明显,试述之。
     《云鹤仙骨》作品山松,受生态环境影响,造就了树干千姿百态的畸型走向。满身鳞伤,枯干、漏涧的舍利留下了历史遗韵,是生存斗争的结果,天工造化产物,较难得。绝非人工可以培植(除部份枝托外),故此,决定桩材优劣的是自然成份。有了天赋烙印,如漏涧、枯干、节瘤、断顶、无底托、枝干残缺畸型等。还需有独到的眼光和判断能力,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物废为宝。讲是容易,做到便难。好的桩材不是绝对,相反,劣材也不是一无是处。劣势可转化为优势,发挥灵感就有好作品,见广就会识多。韩先生悬崖山松《云鹤仙骨》作品,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笔者亦观后有感:
      1、与传统悬崖式造型艺术有较大的背叛,不重视悬崖出土时的根、树头的雄伟牢固,显得不够优美,而且有些零落衰弱,勉强支撑感,总体树径面积比下悬部份瘦弱得多,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顶得往”吗?“别忘记你的处境是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呵!狂风暴雨、雷电、过山风时刻干扰,知道吗?”观看的心情正在联想……。
      2、作品是一幅奋斗图,出土后以一个小角度急速垂直跌下一段距离,约占构图的1/2,继而打了几个不同角度的滚翻,跌跌撞撞地往左右上下方向趴走,似乎迷失方向。但最终走出艰难的困境。回头观看自己是悬挂在悬崖峭壁上,自慰幸运,摩摩身上遗留的伤疤(枯干),苦笑一下,继续前进……。
     3、笔者年青时常上山选取松桩,前往水土流失的“光头山”。风化岩层形成的土壤,没有植被。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松树在山溪的缝隙中生长。由于水土流失冲刷,生长姿势东歪西倒,在植物的朝光作用下,跌到了又趴起来。当时取桩者认为,残缺不全的桩材造就价值不高,不可取。能取到堂堂正正完整无缺的桩材为上品。(根头干枝比例恰当、齐全、完整无缺)
     4、看了韩先生这棵悬崖松作品及想起上山取桩材的情况,一念忽回现实生活、工作的联想。那个企业、那个单位以及个人,无不象《云鹤仙骨》那样艰苦奋斗的创业经历呢!单凭这一点,他的作品艺术魅力已经起到激发斗志,使人奋发向上的现实作用。见原作图照3、模拟分析图4。

3,.jpg 4,照片.jpg
                                                      图照3 《云鹤仙骨》 山松  作者:韩学年                                                                                           图照4 《云鹤仙骨》分析图解

       三、应纠正对悬崖作品的一些错误认识。岭南盆景艺术悬崖式造型较为讲究,无论从出土、下悬、走向都讲究内涵,没有内涵的作品意境单调、平庸、不耐看。试述一例:由吴培德主编的《中国岭南盆景》画册(1997年12月。第106页)一幅盆景图照,也是山松悬崖作品,该作品对悬崖认识较浅,单纯认为受地心吸力影响而形成的抛物线状的下垂、跌落就是悬崖盆景。好比在空中划一道弧线,即使树种名贵,根头干枝托齐全,欠缺艺术内涵,还是失去悬崖盆景艺术造型的意义。(注:只是个人学述体法,别无它意)见原作图照5、模拟分析图6。

5,松.jpg 6,照片.jpg
                      图照5  无题  山松  摘自《中国岭南盆景》(106页)原作图照                                                                                        图照6  无拟分析图

       四、观感与体会。  上述有关悬崖盆景的三侧实例,一侧榆桩,两侧松桩,各自同一型式造型,效果反差甚大,另人耳目一新。制作者所处的心态、环境、自我修养不同,所以构思因人而异,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实例,无可非议。
笔者认为吴先生与韩先生上述各自的这一悬崖盆景,恰好形成反差对比:
      1、普通树种(榆)← →高档树种(松)。
      2、人工始初育胚构思为主← →天然成分构思为主。
      3、树相力求完整无缺(靓仔树)为主← →残缺不全,破旧枯干,力求表现历史遗韵为主。
      4、艺术内涵以“力度”为主,表现出奍精蓄锐,能量爆发的抽象神韵← →以歌颂生存斗争为主,体现历史遗韵,绝境逢生的人生观。
上述两侧都是用深厚的功底磨炼出来的,作品风格不同,正是反响出艺术的进步。之于例三,是悬崖式的初级阶段,得其形。只能比拟利用地心吸引力来测试抛物线的存在。也是成功之作,因为此作品较早期,不能用现代的观感来看待。


                                                                                                                                                                         2013-5-18重修

点评

吴成发的作品是?闪存?其它杂志写的是闪电  发表于 2013-7-9 01:48
发表于 2013-5-1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叶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多谢分享你的经验和睇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你的无私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透切的分析。学习和分享,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叶老在。。经常有课上。分析得透彻。深入。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人为的造作,但也不失为好的作品,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叶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味精作,赏读析文,谢谢分享。
积极参与融入热闹氛围,也来说点观后感。
两位大师作品因选材不同,而风格全异,差异在完整性与缺憾性,其艺术共性属相同,手法异曲同工,艺术理念没有质的区别,游走在异构同质的美学范畴。
两件作品气韵流动以及线条所组成的韵律,因自身重力加之外界环境阻力而顺势运行,这里将称之谓"外力";而树木本身属性向阳生长,力量产生于本机能与外力抵抗,促使肌理发生变化,出现不规则的软硬角(过于重复便有走入媚俗的嫌疑),形成形态与所承受的外力和反弹力不相同而各异,这里称之谓"内力"。作些强调,"内力"与"外力"冲撞形成的运行轨迹,应不受任何格式束缚,也不属于刻版的几何线路。这称谓"天机流荡,生意蔚然"。意随形转,境由心生。
若定要从两件作品分出量能大小,榆树向上抗衡在直观感受变化强烈,迂回往复疾中求涩,运转自如舞动飞扬。体味善藏善露的心理活动反映积极些,重心往下势如经过拼搏终得自由奔放,而非称作脱离地心吸引力的夸张说法。作品品位定为神品也不过。
松树主杆定托前身段随势波动幅度不大,基本围绕在垂直中线内,后走自然回复显现较平淡,心理活动清雅淡荡以藏露参半.似静还动,风骨内敛含道飞舞,命题贴切,颇有沉郁顿挫.深厚而沉着痛快的美感。作品品位定为逸品也当之无愧。
分析作品应重视内在流露的精神气质及作者的灵魂凝聚,感悟其艺术作品所彰显蕴涵的魅力“味外之味”,与作者同步神游欢愉界,充分体验欣赏者的素质及境界。

点评

支持你的观点!  发表于 2013-5-19 08:57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志明 发表于 2013-5-18 21:39
品味精作,赏读析文,谢谢分享。
积极参与融入热闹氛围,也来说点观后感。
两位大师作品因选材 ...

       悬崖作品,在盆景造型界较为难度大,桩材少,内涵表现深。所以其意境神韵广阔,表现型式多样。但无论怎样,它的造型独特,新颖为当今艺术的潮流。艺术美感有内与外的理解,抽象的艺术词汇,都是以现实题材为基础,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了!!受益!!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我在叶先生的空间里看过,耳目一新,再次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0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透切的分析。学习和分享,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1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5-30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