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6|回复: 34

山松树桩悬崖式下悬部份探讨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6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以健 于 2016-3-21 16:41 编辑


                                          山 松 树 桩 悬 崖 式 下 悬 部 份 探 讨  (二)
                                                                                                                                                                                                                 叶   以   健            
                                                  
      上文探讨了山松树桩悬崖形式出土部份,现就下悬即枝干部份进行探讨。长期以来,人们把下悬即枝干长短划分为大悬崖与半悬崖,这是传统的形态划分,值得商讨。
      一,下悬部份的长与短
      有学者认为:下悬的长度不超过盆底为半悬崖,超者为大悬崖。笔者认为悬崖的大小(或半)要从下悬的整体立意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神韵而决定,不能以盆为度(且盆亦有高矮之别),更不能用树桩的大小来决定。至于长与短,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皆因与树径、配盆、构图有直接的影响。悬崖的大小,关键是看它的气势与神韵。例如照图1的高位反悬树桩,树径只有1.3厘米,下悬长度只及盆边,从实物来说,它是一件小不点。但从立意构图,气势神韵来说,它足可称得上气势磅礴的大悬崖。

      松-力度谈4.jpg       A43-松.jpg                                    
                                                                             图照1  高位反悬树桩                                                                图照2  《山岳溪经》

       二,下悬部分的节奏感
       山松悬崖式盆景中,下悬部份的节奏感掌握得好,其树气从出土的根头部份合乎比例地,不呆板、不腻滞地连续延伸至树的末端,表现在下悬弯曲跌陷的过程中。
      (1)要避免均衡对称的、等距长度的、公式化的弯曲。比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需刻意追求。因为没有重距(距离较长),跳跃间距就会失去节奏感,使人乏味,不耐看,如墨图4的1、2、3、3、5、6、7都是等距长度。这是一种刻意求成、失去自然美的做法。
      (2)半月形大弧下悬延续,好象在高台作燕式跳水,形成抛物轨迹。完全失去与大自然的搏斗感,呆板之极。如墨图3,   看上去软弱无力,完全被地心吸力所征服,是一个没有节的奏感的下悬表现。                                                                                                                                          
      (3)枝托的节奏感,起着衬托补充作用。在下悬的过程中,由于树干的节奏不尽人意。可以通过截干蓄枝、调整枝托的布局,甚至纠形来弥补,山松树桩是能充份得到发挥的。

      下悬2.jpg       下悬1.jpg                                    

                                 黑图3  被地心吸力征服的悬崖                                                                              黑图4   等距长度公式化的弯曲

      上述节奏,并非是局部能表现出来的,而是整体的立意构图,有条不紊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使人理解后有所感受。   
      三,下悬部份的剖析与运用
      墨图5是图照2的实例剖析图。从墨图5可以看到A、B、C、D各段的长度比例近似相等,称等距。但E段的距离较长,称重距。因它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故又称跳跃间距。在A、B、C、D、E各段中,每段分小节,每小节亦有等距与重距之分。如A段的A1是重距小节;A2、A3是等距小节,其它段的小节亦以此相近。

                                                                               下县3.jpg                                                                                        
                                                                                                     黑图5     (是图照2《山岳溪径》的实例解剖图 )                                                                                

     椐上述剖析,图照2《山岳溪径》下悬的节奏感是来自:
     1,宏观(整体):(A段=B段=C段=D段)的比例等距,配E段重距,或跳跃间距段。
     2,微观(局部):(A2小节=A3小节)的比例等距,配A1小节重距,或跳跃间距小节。
     3,(宏观+微观)=节奏感的整体观。
     由此可知在下悬部份中,等距、重距、跳跃间距之间的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在岭南盆景艺术中,墨图3、墨图4的下悬部份是一种模式的机械盆景,只适宜于工厂化的批量生产,好处是能规格化,有商品价值。但由于它失去节奏感,而无艺术价值可谈。                                                   
     总之,山松的悬崖型式,出土部份是下悬的基础。下悬部份实际上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作者的立意构图,有赖于它来实现,取其形而非取其质。在形式多样的构思手法表现上,其有节奏感的下悬部份,才是其精华所在。不然,其作品会显得很平庸。这是笔者对山松悬崖式的长期研究结果。热望爱好者共同探讨。

                                                                                                                                                                                        2013-6-16修改
发表于 2013-6-1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帖学习,山松作品最好是不拘一格,曲折变化和有节奏韵律的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精辟论述,受益匪浅,多谢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只是“例如照图1的高位反悬树桩,树径只有1.3厘米,下悬长度只及盆边,从实物来说,它是一件小不点。但从立意构图,气势神韵来说,它足可称得上气势磅礴的大悬崖。”用悬枝去比喻悬崖可有不够妥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4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叶老的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5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7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2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多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2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4-29 08: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