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1|回复: 20

中国盆景艺术我的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1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永成 于 2016-8-31 10:49 编辑

盆友们好,好长时间没來论坛同乐了,谨致问候
现把本人近期一些对盆艺想法及陋见发此与同好分享,由于学养所限,文字粗陋,不成体统,望海涵!
同时期盼业内大家们指正!

中国盆景艺术我的诠释:
周永成丙申秋月
盆景的定义及概念众说纷云,但大众所公认的概念是,它必须具备能吸引赏者心生愉悦的视觉美感的基本要素。
盆景一般而言一定是如下载体的组合体。
如(主体)经作者艺术加工及提练并具有生命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以及(陪体)如山石(山水盆景主.陪体则反之)各种配件等,同时必须栽植於土壤及各种植料与材质的盆器之内,并配有与主体起到相得溢彰的几架等基本要件构成,她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美景缩龙成寸于咫尺盆钵之中。
何谓中国盆景艺术:   
业界公认盆景艺术源自中国,距今己有7000年历史,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陶罐残片上就见其遗踪。
“盆景艺术几乎涵盖.兼容了中华文化上层建筑内容,哲学、诗词、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诸多艺术之精华,其成型过程涉及植物学、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门学科。
为此本人认为中国盆景艺术顾名思义其内涵应具有明显中国人文元素特质以及附合传统美学理论的审美要素。
中国盆景艺术的形成是祖先在几千年的文化沉绽中,在与自然共存的漫长演变历史进程中积累并总结了对自然界事物中无不存在的画意.诗情的独特阐释。
自然万物之奇妙赋於了人类美的视觉享受,她是根植于神州大地.原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一朶奇葩。
我想这就是中国盆景艺术之所以有别於世界其他国家盆栽的美学依据及基本的理论基楚,这是天经地义,毋用置疑的,也是中国盆艺的精髄与魅力所在,不然中国盆景艺术/这词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那么先人在文化艺术领域总结了哪些对美学范畴相关的基本定义呢?
如线条,线条是作者在一切艺术创作中的主旋律及主要表现手段,并普遍存在於各不同门类的艺术领域之中。
线条在盆景作品中的具体表征是:
美的枝线必须具备由粗渐细过渡自然,长.短互换,刚.柔结合,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极具张力的力度美感。
其在盆艺造型中应彰显与其它艺术品类有不同之处,它不仅仅是满足於画面视觉效果,更应注重的是立体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不同视角的立体效果,这才附合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审美原则在盆艺中的具体应用。
线条在盆景造型中表现应用在主杆的取向与要枝的枝线走向中,它是盆景作品主要组成的部份,从某种意义说对要枝的布局与走向,变化可窥视出作者艺术修为高低,并直接影响.决定了整件作品的成败,清画家李万膺题梅花诗曰:触目横斜千万朶.赏心只有二.三枝!
景界理论名家曾宪烨先生对枝托线条变化是这样论述的:
枝托跨度的长短除一般规律外要有节律互换,有节奏变化,即(将欲顺之.故必逆之,将欲制之.必故起之,将欲展之.必故折之,将欲伸之.故必屈之)。
这样的枝线才会给赏者有回旋曲折,园转流畅,婀娜多姿的美感,给人以荡气回肠的震憾,给赏者以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
力是在前进,运动和对抗中产生的,其间的起.承.转.合就蕴涵并承载着线条动感节奏与力的转换变化,这才合乎中庸之道,合乎先人书论.画论中关于线条论述的公认准则。
盆景作品中的线,点,面是互相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点是线的延续,面是点的组合是作者赋於作品的最终画面效果。
盆景作品上的点是线的延续及终端。
是作者在作品上想要的最终实体画面效果,或蒼劲.雄浑或清奇,洒脱都是靠它来展现.完成的,并根椐作品立意的需要用它来营造出想要的空间变化!
作品的整体效果是作者通过对点即枝片的大.小,多.少,疏.密,藏.露,虚与实,形与意的布局,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來实现!
老子认为有生於无,任何能为人所用的实体(有)必须通过其空虚部分(无)起作用。
清画家笪重光画筌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被逼而神境生。
近代画界巨匠潘天寿先生说,置阵佈势要得画内之境兼得画外之境...然得画内之境易得画外之境难!
盆景主体:树木在到达相对成功与成熟的作品也与书画一样,画面一定是由若干线.点.面及合理而却到好处的留空.布白等要素组合來完成。
要素的量和比含量的多少决定了作品风格差异。
没有空间的任何实体都无法存在,实体要有空间來衬托,空间要靠实体來形成,空白在形体与构图之间营造出艺术氛围,产生节奏韵律感,通过虚实,轻重,疏密等对比界定出内外空间,促进各构图元素之间关係的协调,营造出作者想要的效果。
说具体些也就是文人树型和矮大树型的要素量和比就会存在明显区别,孰轻.熟重各有所需。
一件作品在立意时首先要考虑原桩材的自身条件适合於何种风格,其着重点在於从精着眼,深思熟虑,妙夺天工。如何利用.发揮该桩最大优势所在,只有这样才合乎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树木盆景从生桩开始至作品的基本成型并按作者立意,构思,并采用全方位各学科的技术手段不断地调整来完善它的点.线.面等实体及留空,布白。
她的成型过程别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反之欲速则不达也!
根据原桩的自身条件差异,对作品成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时间来完成。
从无形到有型,這是技与艺完美结合的动态转化也是作者展现心智与毅力的全过程,与其他姐妹艺术不同之处即在於此。
她必须要经历漫长的创作过程來逐步完善,从某个层面讲:盆景是时间的累积和耐力的结晶,同时她也是一件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因为她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说具体一点她的艺术形态永远不会停止。
....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永成 于 2016-9-6 11:32 编辑

......为G20点赞,为杭州点赞,为家乡点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希望能多看到些周老师这样的理论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师好文章。
文章虽由笔写,却是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周老师美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期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期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学习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文,获益大大的.谢谢分享并祝周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搬凳子来学习,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师好!深度好文,拜读后我陷入沉思,有些话语我觉得似懂非懂,我揣摩,我比对,我思索。我是否真能读懂,并且运用到盆景艺术中去,我不知道,我还在思索,在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永成 于 2016-9-6 15:40 编辑

谢谢谁版与各位盆友分享参与,关于理论上观点本人不再具体论证与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自己给读者留点思考空间吧!如见之不入眼者请赏脸一笑而过即可,望谅!
同好如有兴趣及闲暇,大家可静思慢解品之....!
下面图文愿希望对大家消化拙文有所助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种树的老黄 发表于 2016-8-31 14:34
周老师好文章。
文章虽由笔写,却是心生。

谢谢黄站美言!
祝黄站及盆友们国庆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文章宣传推广盆景文化魅力,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5-9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