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2|回复: 6

双龙戏珠 转帖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兴收的双龙戏珠花盆请大家评评

听人说过,紫砂陶制花盆是用一种宜兴地区独有矿石加工烧制而成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可使花木不烂根,保持株型丰满,枝叶繁茂,是栽种盆栽花木的理想器皿。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国兰配龙盆,相得益彰,喻义深刻。”

宜兴均陶堆花制品被誉为以泥代墨,陶坯作纸,拇指作笔堆贴出的"不似浮雕,胜似浮雕"的中国画幅。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好贴盗版给盆友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均陶,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一路走来
发布时间: 2007-11-19  宜兴日报
  均陶在宜兴陶瓷史上有着与紫砂一样的地位和荣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国际博览会上屡获奖项,“欧窑妍且女夸 ,绚丽同晨葩”,“名陶名器,天下无类”,都是人们对它的赞誉。如今,作为陶都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均陶依然秀丽多姿,风韵独具。

  悠久的历史文化

  宜兴均陶是从隋唐的宜兴釉陶发展而来,到了宋代,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就有烧制宜均的窑群,其产品还被国内其它名窑所仿制,成为器形的楷模。1935年出版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品的图说》(第二册)中,有两件赴展名瓷图片,在说明文字中注明,是仿制宋代宜兴均窑黑蚌式笔洗和宜兴均窑长颈瓶。

  至明代,烧造宜均最成功的是欧子明,称为“欧窑”。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写于明嘉靖四十年,其“均窑”条目里写道:“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清初,朱琰在《陶说》言:“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人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在1924年出版的《饮流斋说瓷》中也有“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的记载。清乾、嘉时期(1736-1820年),丁山窑户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继承“欧窑”传统特色,所制产品有“夕阳紫翠忽成蓝”的雅韵,后人谓之“葛窑”。

  在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的“内务府造办处档案”里,就有雍正元年宜兴紫砂挂釉器及欧窑产品入宫的记录。雍正四年,宫内有宜兴挂釉瓶3件,欧窑方花瓶1件……这些都足以说明,明清时期的宜均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声誉。

  代表明代宜兴欧窑最高水平的是“宜均天蓝釉鸠首壶”,该壶呈曲颈鸠式,鸠首朝下,肩颈处有凸起弦纹一道,扁球形腹,曲颈上有唇边入水口,器形优雅,釉色匀净,除清宫旧藏之外,未见有其它相同的传世器。早在明朝就作为插花陈设之用的“宜兴天青釉七孔花插”,直口、出沿、平肩、硕腹,中央有七个口子,一大六小,都直通瓶腹,米黄色砂胎,外施天青釉,底部有篆体“宜兴内用”四字双行款。另外,“宜兴天青釉莲花洗”、“宜均茶叶末釉葫芦瓶”、“宜均汉方瓶”、“宜均灰蓝釉海螺洗”等明代宜均文物,都折射出宜兴均陶的艺术成就。

  清乾隆年间的宜均文房用品也是精美绝伦的。故宫藏品中的“宜均天蓝釉小水盂”、“宜均灰绿釉延年水丞”、“宜均八卦琮式瓶”、“宜均天青蓝委角盘”、“宜均叶式双孔花盆”等,不仅造型别致、款式古朴,而且釉色艳丽、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件“宜均天蓝釉兽耳衔环方瓶”,瓶体方中寓圆,瓶口扁方,出边,直颈,垂腹,肩两侧浮雕兽面,里外都施以明亮的天蓝釉,这种釉色与传统的明代天蓝釉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该器的原始包装盒上贴着“臣大喇嘛隆旦加卜跪进”的黄纸签,这是宫内有地位的大喇嘛向乾隆皇帝进献的宜均陈设品。            (蒋尧基)

  卓绝的堆花工艺

  堆花原称贴花。早在西晋时期(公元265-315年),宜兴地区已有堆花陶器,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又有所发展,陶器上堆贴人物、楼阁或龟、鱼、蛇、犬等动物,陶胎大多为红色,外涂一层极薄的金黄色釉。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宜兴窑场出现“大拇指堆花”,即在陶器的坯体上,运用右手大拇指堆贴各式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图案,主要技法有手抹、累叠,另用竹片、木片、牛角等小工具进行装饰性加工。

  清顺治11年(公元1654年),宜兴汤渡窑户“林十万”承烧御用大龙缸:容水量1000公斤,缸体堆贴“龙戏海涛”图案,并施金黄色釉。由于器形庞大,缸坯装窑时窑门需拆除砌宽,烧成难度很大,官府规定“不能成器、责以必办,不能办则官府以高价市之”。“林十万”虽竭尽全力,终因赔累过大,几乎倾家荡产。

  清乾隆、嘉庆时期(公元1736-1820年),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蜚声中外,时人称为“葛窑”,其制品以火钵、花瓶、水盂为多,有一件可以加锁的六方圆形堆花锁坛,腹部圆框内堆贴牡丹,其余部位堆贴各式花卉图案,这种堆花形式,俗称“满花”。葛窑的堆花龙坛也很别致,其中放龙坛、市龙坛采用“蘸浆画花”工艺,即以毛笔蘸贴白色泥浆,在龙坛上描绘花、草、鸟、虫等图形并施黄色釉。苏北一带农村,均采办这类制品作为女儿陪嫁妆奁。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宜兴窑场相继出现专业从事堆花的艺匠,或子承父业,或拜师习艺,艺徒都须先行习练书法、绘画等基本功,因而“拇指堆花”的技术日益精进。堆花的主要手法有搓、揿、撩、贴、撕、抹、叠等,画面的浓淡、疏密、主次靠腕力调节,细微处用小工具修饰,也配合使用刻花、镂雕等装饰手段。民间常见的堆花图案有兰、菊、莲、藕、松、竹、梅等,龙凤图案为御器专用,直到宣统3年(公元1911年),清帝傅仪退位,龙四石、龙中放等花绿缸才固定堆贴“双龙戏珠”图案。东南亚各国华侨称呼龙缸包装的皮蛋为“龙蛋”,窑户对与之相配套的龙缸的形制、釉色和堆贴的画面均有严格规定,如龙四石的口沿须捏成菱形,并两次施以绿釉,堆贴的画面必须采用“双龙戏珠”或“仙鹤瑶草”图案。

  民国5年(公元1916年),宜均名工戈根大创制抽角四方和抽角六方金鱼缸,并由堆花名手葛保林采用墨蓝、天蓝、铬绿、嫩红等色泥,堆贴不同层次的画面,并镶嵌扇挡形线饰,金鱼缸获上海首届国货展览会特别奖。民国6-19年(公元1917-1930年),堆花艺匠鲍六芝自制数十种专用工具应用于堆花工艺,他所堆贴的八骏图,骏马栩栩如生,纤毛毕现,堆贴的金鱼出没于水草丛中,姿态各异,形神兼备。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常州天宁寺住持僧订购一件抽角八方堆花寿缸,由名工杨耀生承制。杨耀生采用色泥,在八角抽角处堆贴暗八仙,八方堆贴明八仙,上盖堆贴四大金刚并辅以琪树瑶草、飞禽走兽,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人物形态各异,形象生动自然。住持僧以100银元酬谢,其价值相当于一般堆花寿缸的十多倍。
1952-1965年,堆花成为均陶的重要装饰工艺,此后又有所发展,创造了半浮雕和浮雕堆贴法。(白水)


  灿烂的均釉装饰

  宜兴陶器以釉彩绚丽而著称于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丁蜀窑场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创造了传统的泥浆釉、嫩红釉、老红釉、铜绿釉等等,为陶器穿上了美丽的衣裳,同时起到使器皿致密光洁和不渗漏的作用。至明代万历年间有个欧子明的陶工,所烧制的产品形制端重,釉彩比传统釉更加绚丽夺目,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时人称之为“宜均”、“欧窑”。

  欧窑产品有别于明代中期之前缸、坛、盆、罐的釉色而令人耳目一新。清人许之衡认为:“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这是人们对欧窑釉色的赞美。欧窑的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还有葡萄紫、甜白、淡青等色,而以灰蓝釉色最为珍贵,在日本称为“海参釉”或“海鼠色”,产品誉为“海参器”,“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赞语即由此而来。到清乾嘉年间,宜兴的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继承欧窑传统,又不断创新,时人誉为“葛窑”,其历史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均陶产品的釉层比其它缸坛类的都要厚许多,成陶后古朴浑厚。均釉主要原料之一是“窑汗”,它是用松枝做燃料烧制石灰的“馒头窑”内壁挂下来的一种色、状如煤核的灰白结晶物,这是在高温状态下挥发出的松油与钙的合成物,用煤烧的“窑汗”就不能用。另一种主要原料“泥浆”,也须是石灰岩山脉周围的水潭内,有大量的有机物,经过长年的沉积陈腐而成为潭泥,挖掘后继续储存和陈腐,再进行淘漂过筛,再陈腐,最后按配方比例与“窑汗”一起搅拌拼制。宜兴的湖氵父、张渚周围山区,安徽广德、宁国,浙江长兴等山区都是“泥浆”的选择地。据业内人士介绍,长兴李家巷的泥浆特好,主要是当地历史上曾有过铜厂,有碎铜入土随雨水流入潭内,长年累月,泥浆中富含氧化铜,制成釉水经烧成后别具神采。

  解放前,釉水供应商都是制釉小作坊,由于均釉产品集中在丁山白宕里的葛、鲍两大窑户手中,白宕里提供均釉的就有西河头黄家、胡家的制釉作坊。制釉设备主要是大型石磨,以黄牛为推磨动力,黄牛戴上蚌壳或龟壳做成的眼罩,整天围着磨盘转,釉工在一旁不断给石磨孔中加料,碾碎后的釉料从石磨出口涓涓流出入桶,不同釉种分装在大缸中。在我孩提时,离我家很近的东羊角浜西,沿街面有四五间平屋都是胡家的釉水坊,进门可见排列有序盛放釉水的十多口大缸,每缸容量约半吨,以粗缸类釉为主,还有白绿货用的嫩红釉、绿釉,均釉占的量较少,分装在中小缸中的釉种较多,窑户需要就派人挑着木桶到釉水坊购买,这种供应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1951年7月,丁蜀区民政股组织复退军人、家属30余人集资建造了丁山烈军属釉水厂,以生产粗陶釉水为主,1966年并入宜兴陶瓷原料总厂,改名为宜兴釉水分厂,至1978年,单独建制改为宜兴釉水厂,成为宜兴陶瓷系统的釉水生产供应基地。宜兴均陶生产从1955年成立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1967年更名红星陶瓷厂、1984年定名宜兴均陶工艺厂以来的40多年间,企业对均釉的研发取得了显著成绩,釉色从过去的十多种发展到现在的数十种。历年来,均陶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得了多项大奖。          (崔听槐)
发表于 2010-8-17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分享啦!
发表于 2010-8-1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yqp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0-9-23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的原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4-29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