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40|回复: 47

十年山松 才长成这个样子 惭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始种松时听这里的老师傅说山松挖回之后即上盆种  尔后要控肥控水 用山黄泥加沙   现在在网里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这种养山松桩的方法是错误的 我收藏奇石。。。。之一 1080.jpg 我收藏奇石。。。。之一 1081.jpg 我收藏奇石。。。。之一 1082.jpg
发表于 2010-12-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不错了,如果需要粗度可以,大水大肥放养几年就能达到理想的要求!
控水控肥只是对成型盆景而言,主要是为了短针~个人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劲松怪柏 的帖子

谢谢指导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2-3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木居 发表于 2010-12-30 20:15
开始种松时听这里的老师傅说山松挖回之后即上盆种  尔后要控肥控水 用山黄泥加沙   现在在网里才了解这方面 ...

师傅说的要听.但不能全听!关键是实践出真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好桩之徒 的帖子

道理
发表于 2010-12-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出真理,什么干松湿柏,很容易误导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3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树放养时大肥大水是一定程度而言的,成型上盆后就另当别论。你已种的很成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壶中天地 的帖子

谢谢版主
发表于 2010-12-3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比我强多了,我这棵也种了十年多,09年初自己在后山所挖,十年才换过一次盆土,最要命的是在园中,四面大树遮 档,每天只能十点至三点有阳光,这两天才移到三楼露台,准备換大一点盆和泥,加强种养管理。
图一是年初所拍照,环境阳光大阴。图二是刚照,枝条太弱太长不理
想。
DSC_0444.jpg
_DSC01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31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挖了一棵松,请问要保暖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4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得很好
发表于 2011-2-1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2-1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同道 于 2011-2-12 11:03 编辑

松不错!这个盆已够大了,盆底没离水泥板热气蒸盆底、放青砖在盆底好点。感觉堆土高了点、浇水施肥都会流失。可否加框防流失?

发表于 2011-2-1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海同道 发表于 2011-2-12 11:02
松不错!这个盆已够大了,盆底没离水泥板热气蒸盆底、放青砖在盆底好点。感觉堆土高了点、浇水施肥都会流失 ...

     多谢曹叔指点。此松08年初曾換过一次泥,当时去除了三分一多的旧泥,并剪去一部分过长的根,当时为了让底根多点生长空间和土,故在原盆底多加了泥,令到今时盆土高抬出盆面,今年1月初搬运此松上楼上露台种时,为减轻重量将树和盆分开,发现底部又长滿新根,打算迟点換盆时将高出的面泥去一部分,并借此露根,不知是否可行,請多多指教。

点评

我总感觉盆底放一层糟大粒,如约2×2公分青砖粒,盆边放中粗土(蔬水透气好)有条件通风日晒长更好。我放在最高全日晒!松快大且旺盛!用肥水会多点!  发表于 2011-5-26 10: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4-29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