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9|回复: 23

老韩玩 “杂” 树 四 —— 两个水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以健 于 2016-3-22 21:11 编辑

                                  编者按:
                                            上述已经编辑过 “老韩说素仁”、“老韩做素仁”、 “老韩弄山松” 系列文章。好让盆景爱好知道并且体会到,
                                      韩生对岭南盆景“说”、“做”、“弄”整过程的心得体会。岭南盆景艺术说容易,做更难;能做容易,说更难,好似自相矛盾。
                                      如若艺术在实践中收获,就会愉悦自己,老韩做到了,名副其实的盆景人。
                                           大家知道他爱玩山松,但也玩其它树种。山松占盆量约三分之二,其它品种也有大小八九十盆二十多个种类。
                                           现编辑一组《老韩玩“杂”树》供网鉴赏,共鸣。


                                                                  0_副本.jpg
                                                                               命题:《天人工物》


                                    四 —— 两 个 水 松

                                                                           廾 载 蓄 截 育 珍 种

                                                                                                                                                          两个水松作品的培育轧迹   <花木盆景>2009年

      从网上了解:水松,杉科,松属。原分布于两广、福建南部,不耐寒,年均气温十六度下难生存,九九年八月四日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我小时的五十年代,郊外河岸还可以看到个别的水松,那应是前人用于护河岸而种植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已不复存在,水松根段如埋于土中,几十年仍不腐烂,我近时在一个乡村河岸还看到残留的一片水松头部仍很坚固。野生水松已基本绝灭了,但水松历史上有用作园艺植物,因而现个别古园庭偶有遗存,且由于年代久远均成为极好的观赏树木,我区的广东四古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还保存数株于池畔,历百数年。
      水松作盆景,只在珠三角几县市运用,但顺德更具传统,现今外地的水松盆景,不少是顺德盆友流转出去的,近段时期大型盆展和画刊的水松作品,也基本都是顺德盆友的作品。由于特殊的品种和形态,及作品的技艺,盆展往往都取得不俗的评价。
      水松叶片呈散短针状,叶色翠绿可人,冬天叶退冬,退冬前叶转紫红色,与落羽杉类似,皮层呈薄海棉质感,色深褐厚重,剪后盟芽好,生长算快,特合适岭南蓄枝截干的操作。水松盆景的用材,由于无野生,全为人工培育,小苗可扦插或种子繁植,但种子繁植生长快。
      水松虽生长较快,但培育盆景,特别是育出好的作品,还是很大难度的,因它的生长特性与其它树种不同,不存在树顶优势,而是树脚优势,越顶生长越慢,横伸枝生长也慢,所以要育出整树的合适比例,除了时间外,需付出特别多的心思。想法控制下段部分,包括头根部及底部托,并要预算身托比例,提早蓄剪,因它与其它树种也不一样,蓄剪后仍会长粗,因此特性,水松多作直栽大树形,但也有盆友试育悬崖型或水影式,但都难以成熟或比例脱节,至今未见此形式好作品。
      我学盆景初期,家兄比我早玩,一九八八年中,以每株五元买了五十株头径约十公分的水松桩,放于我厂阳台与我的盆景一同培育,经几年养育,头根部已长粗,并蓄截了一两次,身段已具少少雏形。九十年代初,广东兰花热潮吹冷了盆景,兄只留下较好的约十盆,其余换了当时市价不低的二盆金咀兰花。又过了三两年,兄转其它爱好,我接玩了他的盆景,这两盆水松是我接玩后只留下的,其它陆续送给了盆友。
由桩苗始育,两个作品都花了二十年时间,(前期无留得照片)所花时间可说不短了,且也是五十盆中所留下的“精英”,才搞出这两个外形有点雷同的作品,我觉得,人的构思总难跃出太多的形态,培育中不时还要跟着树的长势调整思路,无法与天然的桩坯整体对比,所以我还是喜欢玩那千姿百态的野桩山松。
      两件作品都是我学习、实践岭南 “蓄枝截干” 盆艺的培育过程,从身杆至小枝,经廾年数度蓄截,始得这形态,我感到,这是南方得天独厚的地区优势,但也需少点急于求成的操作,一步一脚印,力求精细到位,也要了解掌握物种的生长特性,多思细作,不经意间,学岭南技艺,十年塑形,十年琢景,廾载蓄截,廾年劳作,玩出这两个自感具岭南风格的拙作。忆往昔,廾年似瞬间,期间历这不觉的渐变,所付的心思劳作也是自“苦”自乐,这应也算是弄玩盆景的乐趣与追求吧。

                                                                        一、《 珍 种 春 还 》

1_副本1.jpg           2_副本.jpg
(一)        这是盆友繁植三年的水松桩,头径约八九公分,                                                       (二)种了九年,身段经一次蓄截,育得个头形。(一九九七年)
                 我兄长二十年前所买五十盆相似。


3.jpg           4_副本.jpg                            
(三)两年后的桩照,育出个A顶和C托  与B小枝。(一九九九年)                                            (四)换盆四年培育,期间顶枝A走向不好去掉重长顶托,
                                                                                                                                                      锯口已结“马眼”, 顶部截育出几  段托,B托已育粗,
                                                                                                                                                       底下两托渐丰满了,这四年培育过程是最重要的(二00三年)

5.jpg           6.jpg
(五)又育三年,底两托已丰满,需控制生长,                                                                         (六)再花了三年,把其余部位培育丰满,                     
          顶及其它托也开始丰满。(二00六年)                                                                                     底两托却疏剪了几次,以求得整树平衡
                                                                                                                                                      与图二距十二年,历时二十年,
                                                                                                                                                      始培育了这盆作品。(二00九年三月)


                                                                                                 7.jpg
                                                                                                 (七)


                                          二、《 铸 古 熔 今 》

1_副本.jpg           2_副本.jpg
(一)已种了九年,把原来的结顶去掉,用上托枝改作结顶。(一九九六年)                               (二)第二年修整并换了只大盆,再次蓄截顶枝(一九九七年)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三)顶部已育出几托枝,头部板根也渐显现。(一九九八年)                                                    (四)过了四年,原顶已长粗并截断再育出一个顶枝,
                                                                                                                                                 左飘枝已经几次蓄右底托也育出数段小托了。(二00二年)
5.jpg           6.jpg                      
(五) 又用了四年 ,除左第二托比例欠差,其它基本到位,头根部显板状                                      (六)再花了三年时间,培育完枝托,左底托过旺多次疏剪,
        ,换只小盆抑制头部生长。(二00六年)                                                                                      也用去二十年时间,两盆水松同期成形,但还没完全成熟,
                                                                                                                                                        日后的作工转向保形,又需一个探索。(二00九年二月)

                                                          7.jpg
                                                          (七)                                                                                                

         ,
         
         
发表于 2016-3-2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岭南技法----一步一脚印.精耕细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0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拜读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愧为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5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太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年,做盆景要有平常心,耐得住寂寞,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5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大师的精美之作,谢谢版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暑二十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9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0 1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两盆怎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4-6-2 1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